【109學年度】
編號 |
系所別 |
社群名稱 |
類別(教師/學生) |
召集人 |
社群人數 |
|
歐亞語文學院 |
歐亞語文學院觀光文化導覽教師社群(109年度) |
教師 |
黃思瑋 |
15 |
|
歐亞語文學院 |
歐亞語文學院觀光文化導覽教師社群(110年度) |
教師 |
黃思瑋 |
34 |
|
歐亞語文學院 |
歐亞語文學院第二外語師資認證 |
教師 |
王秀文 |
15 |
|
歐洲研究所 |
歐洲人文暨歐盟研究社群 |
教師 |
華明儀 |
5 |
|
東南亞學系 |
東南亞學系越南社群 |
學生 |
阮清廉 |
15 |
|
德國語文系 |
「遊」亦有方-德國桌遊與德語教學之跨領域運用社群 |
教師 |
周欣 |
7 |
小計 |
91 |
【108學年度】
編號 |
系所別 |
社群名稱 |
召集人 |
社群人數 |
|
法國語文系 |
法文文法課程的建構與教材設計 |
薛名琄 |
12 |
|
法國語文系 |
「111法國語文系招生尺規」專業成長社群 (院級教師社群、跨領域) |
劉政彰 |
8 |
|
德國語文系 |
德語文學與德語教學社群 (跨校) |
朱貞品 |
14 |
|
德國語文系 |
德文系招生評量精進社群 (院級教師社群、跨領域) |
方興華 |
5 |
|
西班牙語文系 |
高中第二外語教學社群 |
杜建毅 |
10 |
|
西班牙語文系 |
西班牙語文系「招生評量尺規認識及策畫」教師專業成長社群 |
金賢真 |
15 |
|
日本語文系 |
日文系招生選才評量尺規教師社群 (院級教師社群、跨領域) |
黃思瑋 |
5 |
|
歐洲研究所 |
歐洲人文暨歐盟研究社群 |
陳郁君 |
5 |
|
東南亞學系 |
東南亞教師社群 |
林文斌 |
4 |
|
東南亞學系 |
東南亞學系選才評量尺規教師社群(院級教師社群、跨領域) |
林文斌 |
6 |
【106學年度】
社群名稱:歐亞語文學院全英語授課教師成長社群
內容:
1. 配合學校國際化發展,提供更多境外生與交換生在本校就讀學科之選擇,並提升教師語言教學實力,故成立本學院全英語授課社群以準備因應。
2. 有別於其他學院,歐亞語文學院全英文授課教師成長社群,組成以教學研究為主的教師社群,旨在於探究以全外語授課為主的第二外語教學,在課程安排以及教學現場上,輔以全英語授課,所產生的侷限與契機。
3. 邀請本學院中因課程之需要,以全英語授課的教師,共同組成夥伴成員。相互分享全英教學的方法與經驗,並進一步對於本學院學科專業屬性,針對「全英語授課」的議題,提出具體發展建議。
社群名稱:歐亞語文學院106年度技專校院教學創新先導計畫教師社群
內容:為提供歐亞語文學院教師教學與研究對話平台,欲成立院內跨系社群,邀請資深典範教師共同參與,透過跨系經驗交流分享日常教學工作,社群聚會並針對台灣第二外語歐亞學生學習問題提問,並為此而尋求解決方法,社群主題除了聽說讀寫、翻譯、文法、會話、閱讀、聽力等之外,亦加入數位教材製作、遠距教學、外語教學與科技、師生關係的經營、以及外語教學與翻轉教室等跨領域議題。同時也邀請外來學者專家演講分享,凝聚歐亞語文學院之語文教學能量及傳承優良之語文教學傳統。
社群名稱:跨語言教師教學研究社群
內容:本校歐亞語文學院法、德、西、日四個語系之教師有幸連續獲得教育部計畫補助104年度及105年度、106年度多國語文與文化連結創新課程發展計畫,因此在經過與法文系黃彬茹老師、德文系張嘉斌老師、德文系謝碧娥老師、西文系劉惠風老師、日文系謝億榮老師討論後,決定於106年度計畫中設置「跨語言教師教學研究社群」。結合文藻外語大學歐亞語文學院法、德、西、日四個語系之教師資源,藉由不同語系教師間之學術與教學專業分享、教學教案交流等研習活動,將其成果回饋並運用於實際授課。希望藉著社群活動能夠針對不同語種之特性進行學術與教學上之經驗交流,藉由其他語言之角度來檢視發覺自己專業語言之特色及異同處,進而內省研究與教學活動需加強與注意之處,也可提升教師之學術對比研究或教學研究的質與量,更可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104學年度】
社群名稱:歐亞入門寶典:探討歐亞語言與文化導航教材 (五專、四技)教師社群
內容:為提供歐亞語文學院講師研究發展的協助,於104(今)年度成立院內跨系研究社群,邀請院內專任講師共同參與,透過跨系經驗交流分享將每天的教學工作結合,並針對台灣學生學習問題提問,並為此而尋求解決方法,社群主題除了聽說讀寫、翻譯、文法、會話、閱讀、聽力等之外,可加入的議題可有數位教材的製作、遠距教學、外語教學與科技、師生關係的經營、或是外語教學與翻轉教室,也邀請外來學者專家演講分享,以凝聚歐亞語文學院之語文教學能量及傳承優良之語文教學傳統。
【102學年度】
社群名稱:文學再現與影像教與學之研究教師社群
內容:文學作品改編電影、文學作品改編為其他藝術(如歌劇、繪畫、漫畫等)、敘述與電影理論、文學主題之傳承與變遷、跨國之文學作品翻譯、文學教學理論、數位化與多媒體應用對文學作品之衝擊。